金堂县历史悠久。县地古为梁州境域;商、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属秦国蜀郡。汉、晋时属广汉郡新都县东地、雒县东南地及犍为郡牛县西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晋将朱龄石伐蜀后,于东山立金渊戍扼成都东部门户,戍所在今淮口镇州城村,以江水产金沙得名。南北朝时,县境为新都、雒、牛鞞三县之属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即梁元帝承圣二年),于金渊戍所建置金渊郡,割新都县、雒县、牛县的部分地区置金渊、白牟二县,隶属金渊郡。郡治与金渊县治同城,驻州城村;白牟县治驻城厢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北周时(557—581)废金渊郡及白牟县并入金渊县。唐武德元年(618),因避讳唐高祖李渊改金渊县为金水县,隶属益州。三年(621),改隶简州。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割新都、雒、金水三县的部分地区建置金堂县。以县内有金堂山而得名,隶属益州。武后垂拱二年(686),改属汉州。县治驻今赵镇新生村。唐朝末至五代时期,金水县与金堂县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版图。金水县隶属简州,金堂县仍属汉州,各县治驻址未变。宋乾德三年(965)灭后蜀,五年(967)于金水县地立怀安军,隶西川路,管辖金水、金堂二县。嘉裕二年(1057),因金堂县城被洪水冲毁,县治迁往白牟县治所城厢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怀安军改置怀州,隶属成都路,仍辖金水、金堂二县;同年,省金水县入怀州;二十年(1283),又省怀州入金堂县,县治仍驻城厢镇。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金堂县并入新都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金堂县,县治仍驻城厢镇。其后,在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县境版图无大的变化。
金堂自西魏废帝二年(553)设县后,曾三易县名,六易县城。
淮口镇州城村,金渊郡和金渊县的故城,西魏废帝二年置,唐武德元年(618)为避李渊讳,改名金水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废。今已湮灭,尚存遗迹。
城厢镇外古城桥,白牟县故城,西魏废帝二年置,北周(557-581)废。今已湮灭。
赵镇西旧城址,金堂县故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置,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毁于洪水,县治迁至城厢镇,今尚存遗迹。
城厢镇,金堂县故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置,1950年废。于1980年11月划出县境,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
赵镇,金堂县城,1950年10月县城从城厢镇迁至今赵镇玉龙街25号驻地,于2003年6月废。
金堂县新县城区,于2003年6月,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分别从赵镇复兴街51号、玉龙街25号驻地迁入赵镇十里大道一段800号新办公大楼,于同年
清朝、民国、解放后到1990年,都分别设过区,区下辖乡镇。一般都是十个区,习惯上称之为“上五区”、“下五区”,是以龙泉山脉为界的。上五区是赵镇、城厢区、赵镇区、三星区、太平区。下五区是淮口区、高板区、福兴区、竹篙区、土桥区。
全县设置21个乡(镇),其中一类乡(镇)20个:赵镇、三星镇、清江镇、官仓镇、栖贤乡、淮口镇、白果镇、福兴镇、赵家镇、五凤镇、高板镇、三溪镇、平桥乡、竹篙镇、隆盛镇、转龙镇、广兴镇、又新镇、土桥镇、云合镇;二类镇1个:金龙镇。全县有187个村民委员会,4191个村民组,42个社区。
金堂县人民政府主办 金堂县行政审批局承办
蜀ICP备13001076号
管理维护:(028)84922299 (028)84922661 技术支持:(028)85455369 网站标识码:5101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