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 人文历史 > 非物遗产
艺苑奇葩——清江镇川剧座唱
来源:县文体广电局 发布日期:2013-11-21 19:12 关注度:
〖字体: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打印本稿〗〖关闭

【川剧座唱历史】川剧,是中国国粹之一,是世界古戏剧的活化石。她主要流行于重庆、四川两地。川剧在清乾隆、嘉庆时期上京主要为朝廷、官员、富人等演出,备受欢迎,曾一度取代京剧而成戏坛盟主。由于费用较高,一般百姓承担不起昂贵费用,于是,民间就自发兴起和形成了座唱,由三、五人发展到几十人;有闲暇时的消遣发展到茶馆、饭店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之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的川剧座唱,即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四川方言念唱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她具有浓郁的巴蜀音乐特色、民俗风情特色和文化传统特色。其表演艺术细腻,技术要求严格,语言幽默风趣,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清江川剧座唱历史】清江镇的川剧座唱深受百姓喜爱,在金堂、广汉、青白江川剧界颇有影响。清江川剧座唱兴起于一九四九年前,距今历经7代人,有近百年的历史。自清江川剧座唱形成以来,传承弘扬川剧艺术的清江镇,先后孕育了邓邦兴、秦中俊、欧家惠、邓思华、谢瑞同等一大批川剧座唱艺术人和爱好者2000余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川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本地风俗人情相结合,逐步发展形成了一种川剧座唱的独特形式,省去川剧的音乐、服装、化妆等一些复杂形式化东西,利用清唱来表现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这种形式,简洁明了,表演艺术细腻,技术要求严格,语言幽默风趣,为百姓闲暇时的娱乐之首选。

【清江川剧座唱特点】在传统曲目基础上,清江镇的川剧座唱又结合时代特色有所发展和创新,常演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考红》、《刁窗》、《红梅》、《收姜维》、《打神告庙》、《下游庵》等;创作剧目有:现代戏《金堂颂》、《四川清音》、《幸福路上大步迈》、《逛清江》、《戒毒》等,并在长期锤炼中发展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而形成了清江川剧座唱的独特风格:1、重表演、演人物在重视戏剧程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欧家惠老师在表演《穆桂英挂帅》、《幸福路上大步迈》等剧目上,由于她的独特的精湛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交口称赞。为此,青白江、广汉等专业人员先后多次专程来清江交流学习。2、声腔以高腔为主在川剧各流派中,具有显着的独特之处。首先,在宫调记谱上有别于其他流派。因此,使清江川剧高腔戏的声腔更加圆润,悠扬婉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其次,在帮腔时,清江川剧座唱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表演需要,安排不同的曲牌咏唱。3、器乐打击在川剧界独树一帜。清江川剧座唱为更好地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十分讲究锣鼓、唢呐、二胡、快板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腔戏中,要求飞、钻、重、犯、合同、尾声、尾煞、转煞,要做到板眼明亮,套打清澈,轻重入理,文武有序,变调自然,喜怒哀乐以乐动人。第三,在演奏方法上,强调紧松快慢,抑扬顿挫,快如万马奔腾,细似小桥流水。风、云、雷、雨、雪,朝王鼓、摧军鼓、更鼓、升堂鼓、摧卷鼓、杀场鼓,层次分明。自然韵律的转换使用在不同的地方,使锣鼓更具活力,有效地同舞台上的不同剧目和人物结合起来。

【重焕青春的清江川剧座唱】2008年,金堂县文化体育局紧紧抓住成都市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利用清江镇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一平台,打造“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大力推动川剧座唱在清江镇的发展。20088月我县新成立了金堂县戏曲协会,戏曲协会以清江镇川剧座唱为重点,辐射周边区(市)县,推动川剧在我县民间的发展;20094月,《成都文化通讯》栏目组来到金堂县清江镇专题采访川剧座唱,并在《成都文化通讯》作了专版介绍,宣传我县蓬勃开展的川剧艺术;2010年春节,在县城赵镇开展“群众文艺广场—‘水城之春’金堂县优秀川剧节目展演”,精彩的川剧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2010年在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进基层的过程中,我县川剧座唱艺术家们创作了《新编驼子回门》这一优秀节目,并在成华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本县进行巡回演出,演出场次达二十余场。

清江镇川剧座唱曾多次得到金堂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好评;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 “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 称号;2011年清江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川剧座唱之乡”荣誉称号。清江镇川剧座唱艺术在金堂县文体广电局和清江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将发展成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川剧座唱艺术家们的探索、承传、创新,川剧座唱这朵艺术之花一定会在清江越开越灿烂。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