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仙风三学山
—— 孙成君
四川省金堂县有一座蓊郁小山,海拔不高,但千百年来,一直氤氲在仙气与诗韵之中。她就是闻名遐迩的三学山。在金堂县城东十余里的龙泉山脉。
《集仙录》说:“李八百居住在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他往来八百余年,因此称他“李八百”。初来之时是周穆王时代,他在此炼成九华仙丹,便去云游五岳十洞。后来在海上遇见飞阳君,求得新的炼丹之术,又还归此山炼丹,丹成,又去。数百年,或隐或显,游于市朝,最后又回到龙桥峰做金鼎九丹,丹成,年已八百了。正因为李八百三次在此山学道,所以后人把这山叫做“三学山”,又号为“栖贤山”。《蜀志补遗》说后来李八百在三月初八那天白日升飞,得道成仙了。唐朝时,赐号“紫阳真人”。
三学山还真有不少神异的传说。最为神奇的恐怕该算是“三学山圣灯”了。据传,一天夜晚,慧观禅师在三学山上,看见三百多个僧人手持莲灯凌空而去,像流星一般消失在天际。之后,会常常在夜里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位叫崔冀的官员怀疑那是妖孽作崇,亲自率人入山隐蔽起来,还预先禁止山里四面八方三十里内的住户夜里点火。到第三夜有百余只莲灯出现,每只莲灯拖曳着千余尺红光,有黄白两菩萨金色闪烁。又见庭前柏树上骤然显现一灯,其明亮如同阳光穿过玻璃。距山大约三里远的地方,一颗径达一丈的宝珠熠熠生辉,煞是可爱。西岭山门上空悬起一座虹桥,两支巨烛灿然空中,桥上梵僧、老叟、童子翩然来往,仿佛是迎来送往的样子。两边各有两个六七十尺高的菩萨两两对立,通身放光。又见大松林后,忽有寺额篆书“三学”二字,灯下垂绣带二条。东林之间显出金山,金银二色的灯火在知铉禅师坟侧闪耀—这就是崔冀等与三学山圣灯亲密接触,所见到的情景。
因了李八百、李真多等诸人在此修炼,最后化仙飞去,千百年来三学山玄妙纷呈、仙风徐徐,于是引来许多崇拜者来此隐居修炼,引来无数仰慕者来此寻芳探幽。而今尚能收集到的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的诗词歌赋也有百余首。
如果就地位而言,在三学山留下墨宝的,怕要算开创唐上朝鼎盛辉煌的唐明皇了。乾隆十六年《金堂县志》的《艺文志》这样记载:“唐明皇幸蜀游三学山题于盘托石上。”全诗如下:“拔地峰峦秀,排空殿阁斜。云供数州雨,树现九天花。夜月摩峰顶,秋钟彻海涯。长松拂星汉,—是仙搓”。整首诗豪气干云,描述出三学山的挺拔与俊秀,山上庙宇的巍峨与灵气。长松如仙人的竹筏一般在烟雾蒙蒙、云涛渺渺的祥瑞之气中穿行,字里行间缭绕出一股仙气。
前蜀皇帝王建在妃子“花蕊夫人”有幸看到了三学山圣灯,写下了《三学山看圣灯》,“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泉漱云根月,钟敲树杪风。偶望天涯极,临看日脚红。顿觉超三界,浑疑证六通。”清丽超逸,高妙脱俗,磬敲与僧唱和鸣,银烛与月华交辉,举首红霞漫天,远视浮光闪烁,仙境呢,人景呢?是人景亦是仙境,是仙境亦是人景。这就是“花蕊夫人”笔下的三学山。
三学山真的氤氲在诗韵之中,如果把前人的诗词歌赋勒石为碑,从山脚沿途排到山顶,你一边爬山看景色,一边吟哦诗篇,你定然会觉得畅游在诗歌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