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镇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金堂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予以公布。各乡镇(街道)、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金堂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堂县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9日
附件
金堂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
项目名称 |
类 别 |
简 介 |
1 |
赵镇黄氏 正骨手法 |
传统医药 |
1897年,黄锡江之父就骨科技术和武术并用,用以手法正骨。黄氏正骨手法经过黄氏骨科创始人黄锡江、继承人黄远贵、第四代传人黄其芬、黄其碧及黄氏弟子的努力,以诊治骨伤、骨病为主要特色,运用现代检查技术来诊断骨科疾病,以黄氏骨伤科祖传正骨手法,活血化瘀、强筋健骨、养元强体等独有的中医秘方配制外用内服药物,有其独到的治疗作用。 |
2 |
赵镇老成都 赵粽子 |
传统技艺 |
吴地昆山之“贞丰里”(今周庄)一周姓女子利用当地糯米、红豆、红枣或虾仁、肉类等,用草本植物叶将其包制成粽子,并挟技入川,以母传女的方式传承数代,最后落户于成都营康西路65号,并以此为生,创下“赵粽子”。 |
3 |
五凤镇马尾道巾 编织技艺 |
马尾混元巾为现代道教九巾之一,起源于元代中期,为道士日常佩戴之用,大多数用马尾制成。北方道巾前平后翘,俗称“翘盔”,南方道巾整体平整,俗称“平盔”。张武贺手艺系家传,后搬迁至纱帽街制作川戏口条为生,且目前已知的全国制作马尾道巾的只此一脉。 |
|
4 |
赵镇任氏剁椒 |
据《任氏家谱》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其先祖任仕应(字敬德)夫妇从故土湖北麻城七里坪出发,上川来到成都府金堂县落户。第七代任光祖(字先禅)将祖传的剁辣与川内的辣椒酱进行了融合,制作出了“任氏剁椒”。 |
|
5 |
赵镇熟油海椒 |
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军中,自福建省汀州永定县陈姓人家,随移民大军入蜀开荒,正值当地阴雨连连,收获的辣椒受天气影响发霉腐败。陈氏遂将收获的辣椒放入锅用火烤干,经烤干的辣椒香味扑鼻,食之干辣香浓,后来陈氏将家里的菜籽油烧开倒入研磨后的辣椒粉中,食之香辣滋润可口,这便是赵镇熟油海椒的雏形。 |
|
6 |
清江镇冲洞子高箱 酿造技艺 |
冲洞子高箱糖化酿造技艺,是冲洞子酿酒六道工艺中的其中一项最为关键的技术,其历史悠久,该工艺同属小曲清香型白酒,但其做法又与传统的川法小曲清香酿酒工艺有所不同,其独特之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高糖化箱进行糖化培菌和采用地下泉水作为酿酒水源,而传统的川法小曲清香的做法是采用地箱进行糖化培菌。高箱糖化工艺能够为酿酒过程提供更好的卫生条件以防止杂菌污染,从而使得酿造出的白酒纯度高,有害物质低,质量好、口感更好。 |
|
7 |
官仓镇张氏面塑技艺 |
在19世纪初期张友顺就擅长用面粉捏制人物、动物和祭祀用品,1922年左右面塑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张念海将面塑传统技艺转变为捏塑人物作品,以西游记、三国人物为主。1950年左右,第三代传承人张必弟作品仍以神化人物、历史人物为主。到了80年代中期第四代传承人张定成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从塑造历史人物转变为现代人物,以现场真人塑像的形式将面塑神奇的技艺展现在大家面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
金堂县人民政府主办 金堂县行政审批局承办
蜀ICP备13001076号
管理维护:(028)84922299 (028)84922661 技术支持:(028)85455369 网站标识码:5101210012